電影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剎那靜止」時刻。其一,是阿瑟潘(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其二,就是兩年後森畢京柏的《流寇誌》。前者,是當男、女主角——即片名中兩個在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最惡名昭彰的銀行劫匪——在一條寂靜的公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被警方重重包圍時,就在即將被亂槍掃射前的一刻,深情地望了對方一眼(Bonnie還溫柔地笑了)。後者,則發生在當片名的那群以Pike(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飾演)為首的流寇(只剩下四人),為了營救他們最年輕的夥伴Angel,決定冒死與腐敗、並擁有強大軍火的墨西哥將軍Mapache對壘時:當目睹前者慘遭後者割喉身亡的下一刻,Pike本能地一槍殺了Mapache。這個突變把全場都嚇呆了,眾人皆不知所措,瞬間鴉雀無聲,四人來回對望。在喧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飾演的Dutch的豪情笑聲下,一場4分半鐘、悲壯和慘烈的廝殺隨即展開,也撼動了當年的國際影壇,被視為電影史上最暴力的場面,沒有之一。其中血肉橫飛的慢鏡頭與俐落的剪接手法,更被譽為「森畢京柏式的暴力美學」,與《雌》片互相輝映,影響至今。
《流寇誌》是畢京柏在5年前開拍《賭王衛冕戰》(The Cincinnati Kid,1965)被撤換導演崗位後,幾經掙扎,再獲荷里活開綠燈讓他拍攝的作品,難得的是他最擅長的西部類型。但這個一度是荷里活最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到了60年代,其實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美國在越戰裡遭受的挫敗與羞辱,把開疆拓土的西部英雄神話幾乎砸個稀爛,且諷刺地流落到意大利,被沙治奧里昂尼(Sergio LEONE)的《獨行俠》系列以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飾演的「Man With No Name」,一個眼中只有銅幣而沒有道德的反英雄,借屍還魂。
一向與建制勢不兩立的畢京柏不是要復興西部片,而是更想為它獻上一闋輓歌。他把篇幅聚焦在一群依靠洗劫銀行為生、注定要被新興資本(集團)主義淘汰的末路流寇,抒發他對舊時代英雄那份重承諾、赴湯蹈火的互信精神的痛惜與緬懷。片中的暴力,與其說是如當年某些保守論者所言,是對血腥的崇拜與弘揚,倒不如說是畢京柏對唯利是圖、蔑視個人尊嚴、毫無守則的新權力階級的怒吼與反撲,箇中充滿着悲劇的宿命意識。當軀體的痛楚與剎那的死亡被延長時,同時展現出來的是優美與恐懼。這,可不就是詩嗎?這孤注一擲的發揮,給畢京柏贏了。影片叫好叫座,教他吐氣揚眉,卻也再度開啟了一段他與荷里活那群跋扈驕橫的製片家的崢嶸歲月。往後的1/4世紀裡(直到他逝世的1984年),他其實就是荷里活的一名流寇,獨力在進行着一場又一場的鬥爭,為自己的信念與聲名、為心中的西部家園而戰。(舒琪)
獎項:
- 2012 英國《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影史百大佳片第84位
- 2008 美國電影學會(AFI)十大西部片第6位
- 1970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舒琪、家明
「他是誰?」權傾墨西哥山城的土豪El Jefe[在《流寇誌》裡演貪腐將軍的Emilio FERNÁNDEZ飾演]拷打懷了身孕的女兒,要她說出孩子父親的名字。少女受不了嚴刑,大聲呼喊:「Alfredo Garcia!」心狠手辣的父親隨即向手下的殺手隊伍頒下追殺令(含巨額賞金):
「Bring me the head of Alfredo Garcia!」
跟柔情萬種的《荒漠怪俠赤手闖天涯》(畢京柏說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一樣,《驚天動地搶人頭》骨子裡也是一個愛情故事(畢京柏說是自己最個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前者充滿着幽默和樂天(即使仍以主人翁的死亡作結);《驚》片的男主角Bennie(畢京柏的愛將華倫奧提斯 Warren OATES飾演)卻充滿着怒火——不獨對麻木不仁的壞蛋們,還對自己犯下的無可饒恕的錯誤:他認識Alfredo Garcia並知道他已離世,卻想出了一條詭計:利用一度是後者戀人的女友(本身是名妓女),帶他到後者的墳墓、割下屍體的首級去領取巨額獎金,但結果連心愛的人也害死了。
《驚》片開拍前是畢京柏陷入最低潮時期:他堅持不肯跟荷里活妥協、一次又一次與片廠高層的硬碰,幾乎剝奪了他所有的拍片機會;酗酒則使他本來暴躁的性情變本加厲。他再一次把自己放逐到墨西哥,注入畢生心血,以極低成本拍成本片,也是他整個創作生涯裡唯一一部沒被資方蹂躪過的作品。但卻被評論口誅筆伐得體無完膚(賣座自然慘淡),甚至被Harry MEDVED與Randy DREYFUSS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列為「影史上最爛的50部影片之一」,只有羅渣伊拔(Roger EBERT,又係佢!)獨排眾議,給它4星(傑作)的最高評價。影片沒有比畢京柏的其他作品更暴力,但其壓抑、沉鬱和極度痛楚的氛圍與情緒狀態,卻教人不寒而慄。Bennie與Garcia(的人頭)之間恍如囈語的對話,箇中由恨到憐的轉變,既詭異卻又淒美動人。值得安慰的是48年後的今天,《驚》片已陸續得到後來者的肯定,一致譽為畢京柏的最高峰電影之一。(舒琪)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周冠威
一對年輕夫婦,丈夫David(德斯汀荷夫曼 Dustin HOFFMAN飾演)是數學家,為了寫書,需要避靜,從美國遷到老婆英國家鄉的小鎮。二人遷入的舊屋車房有點殘破,需要整修,找來舊男友Charlie及他的流氓夥伴承接工程。流氓們窺覬Amy美色,她每天出入,都感到全身上下被肆無忌憚地看盡每一吋肌膚,開始感到不安,丈夫着真空的她戴個胸罩吧,這樣很難叫那些粗人不看啊──其實從一開始,電影就以半身拍攝Amy真空下身材玲瓏浮凸,Charlie看得金睛火眼,平靜的小鎮漸漸陰雲密布。
這是個關於入侵的故事。流氓認為獵物走進我的地盤,我要怎樣都可以。David死守小屋陣地,這是我家,一再受辱,只好還擊!有天夫妻二人發現小貓失蹤,遍尋不獲,竟發現牠在屋內橫遭毒手,入侵的警號已經響起,夫妻起了戒心但防範仍然不足。隔天流氓來約David到森林打獵,David卻被安排在中央位置幫圍着他的其他人善後,畢京柏把他拍得像獵物,但禽獸看中的其實是家中嬌妻。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即草織狗,古代作祭祀用,《大丈夫》英文原名Straw Dogs(稻草狗)概念就來於此。森畢京柏在片中盡顯暴力之無情,本片最經典的事跡,是在英國上映時被13位影評人撰寫公開譴責信,刊登在《泰晤士報》大力抨擊,結果反而成了最佳宣傳,電影大賣!80年代後期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禁止《大丈夫》在家庭錄影帶市場發售,經過多年爭論及刪剪,最後禁令直至2002年才解除,終可以原版示人。
如此犯禁,除了令人不安的輪姦戲,戲中備受批評的是過程中Amy被侵犯時由被迫的到開始露出享受表情,以及結局連場血戰(焦點是片初已然出場的捕獸器!)其實,畢京柏不過想寫一個活在象牙塔的藍血窩囊廢,一再受辱,到了盡頭,終於以暴易暴,殺性大爆發。他告訴全世界自己不是供祭祀的稻草狗,他是無聲狗,被迫到盡會咬死人。(何兆彬)
獎項
- 1971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於戲院內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許學文
論血漿量,死人之多,《精忠英烈傳》定排在暴力大師森畢京柏作品前列位置。這齣西部戰爭片根據史實背景創作,描寫南北戰爭期間,美國一再被新墨西哥一帶的阿柏奇(Apache)紅蕃部落突襲,屠殺後屍骸遍野,紅蕃習慣將所有少女殺死,卻把少年擄走培養成新力軍。騎兵隊Dundee少校(查爾登希士頓 Charlton HESTON飾演)在上一仗作戰策略出錯,被貶為管理戰俘監獄,這次臨危受命,因為人手嚴重不足,他必須在獄中囚犯裡招募新兵,同時迅速找出阿柏奇酋長Sierra CHARRIBA匿藏之地,將他殲滅!
臨時組成的大軍有屠殺的生還者、盜馬賊、運輸騾夫、黑人士兵,簡直是烏合之眾,士氣欠佳。軍中已有內部衝突,還要對付外敵。沿途他們救過被擄走的少年,也被突襲失去大部分裝備,只好鋌而走險,偷襲支持墨西哥馬西米連諾一世(Emperor Maximillian I of Mexico)的法國軍隊,本來一心想擄掠一番,才發現當地居民比自己資源更貧乏,境況淒涼。Dundee同情心起,下令將幾隻騾殺了,將肉分甘同味。此舉惹來一眾居民熱烈歡迎,故事還乘勢加插了兩段艷遇。真正的高潮,自然是討賊追殺酋長Sierra CHARRIBA,雙方在河邊隔岸對峙,開戰時殺聲四起,刀槍並用,人仰馬翻。
《精忠英烈傳》於1965年上映,恰好就在森畢京柏經典作《流寇誌》之前,話事權十分有限。開拍前兩日,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高層變動,電影預算由450萬美元拍75日,驟減為300萬拍60日。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常飲得滿身酒氣,與演員們關係也不和諧。
森畢京柏原本剪輯版長達4小時38分鐘,後來一剪再剪,變成136分鐘,首映反應不佳又被刪13分鐘,剪走了他深受黑澤明影響的長鏡頭,也用上他一再拒絕的配樂,上映時評價也沒好轉,直至2005年推出導演版影碟,電影監製認證的原裝136分鐘版本才再次面世,配樂換掉,評價回升。是次放映正是長版!(何兆彬)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舒琪、安娜
這很可能是森畢京柏酒醉下執導最出色的電影作品。他拍攝本片時酗酒極其嚴重,一早起來就以伏特加做早餐,中午開始喝紅石榴糖漿,不久便不省人事。據男主角占士高賓(James COBURN)記述,導演每天只有幾個小時算是清醒。縱使最終延期21日殺青,超支160萬美元,當年上映評價和票房都有點不濟,但經歷多年,本片最終被認定為森畢京柏傑作之一。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片中的Billy the Kid是西部世界惡名昭彰的法外之徒,曾殺死八個男人。史書記載他因謀殺Brady警長被定罪,原被裁定於1881年5月13日進行死刑,卻在行刑前殺死警長Pat Garrett的兩名副手後逃亡,Garrett被迫通緝及追捕他。Billy the Kid的逃亡過程有兩個傳說,電影採用了其中一個──先把手槍藏在廁所,他如廁時取槍展開攻擊,繼而逃亡。未知《教父》(The Godfather,1972)裡Michael CORLEONE第一次殺人一幕,靈感是否來自於此?
Billy the Kid被警長追殺時才21歲,當年森畢京柏找上基斯杜化遜(Kris KRISTOFFERSON)演Billy時他已36歲了;占士高賓演的警長該31歲,實際演戲時44,頭髮有點花白,上映時雖頗受批評,但這無礙對二人演出的評價,尤其戲中加插了警長婚後不久,才剛上任,對於要冒性命危險追捕此亡命之徒,占士高賓演出了身處無何奈可的悵然,決戰前還去了嫖妓,場面旖旎。他那唏噓憂鬱的演出,入木三分。
另一重點演員,是民謠巨星卜戴倫(Bob DYLAN)。森畢京柏本來完全不認識誰是Dylan,是基斯杜化遜介紹他認識的。DYLAN演Billy the Kid的同黨Alias,戲分還不算少。電影原聲配樂也由他負責,西部鄉謠風格,帶點懷舊,是影片成功元素之一,其中〈Knockin’On Heaven’s Door〉更成了全球大熱,歷久不衰。
這是森畢京柏較後期的西部片,尋常的追逐故事,卻不只有暴力美學,還趁機對亂世下的法律有所抨擊,群雄割據下,惡徒是不少人眼中偶像,別人眼中的英雄,卻往往身不由己。(何兆彬)
於戲院內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家明
如果《流寇誌》是一闋用血與暴力寫成的豪情萬丈的詩,那同樣洋溢着詩意的《荒漠怪俠赤手闖天涯》,用的就是愛與溫柔。沒有人想像到森畢京柏在憑藉着前者凱旋回歸(荷里活)後「乘勝追擊」拍攝的,會是一部如斯溫馨、恬靜、最終是浪漫的作品。畢京柏一直反覆強調影片是部喜劇,但女主角史蒂拉史提芬絲(Stella STEVENS,片中有着出色演出,她一生星運平平,荷里活對她不公平)從看完劇本的那刻,就認定它是一部悲劇。
兩人其實都沒有錯。明顯地,畢京柏確實是把故事當作喜劇來處理的,否則也不會三度模仿Mack SENNETT在默片裡描寫那些低能的Keystone Cops的手法,用減低菲林格數的方法(出來的效果便是快鏡)來拍攝片名主人翁Cable HOGUE(謝遜羅伯斯 Jason ROBARDS飾演)遇見女神Hildy(她真正的職業是神女)時心如撞鹿的反應;而另一個他遇上的人物,嘴裡讚美着上帝、腦袋裡卻對女教徒的身體萌生着歪念的「騎呢」牧師Joshua(大衛華納 David WARNER飾演),也同樣妙趣橫生。
但影片終究也是一部悲劇,因為HOGUE即使克服了對起初兩名夥伴把他丟在沙漠、使他險些賠掉性命的仇恨之心,並打算跟女神往New Orleans享受後者「幸運地」因從良後嫁給一名短命的富翁而繼承了他的一筆巨額遺產,卻無法逃避作為一名西部人的宿命——在不知不覺地降臨的新時代的撞擊下犧牲了。他赤手空拳在荒漠裡建立的水泉驛棧,版圖面積雖然不斷擴張,也行將跟他一樣,在摩托車(「這是甚麼傢伙?」「醜死了!」他兩度衝口而出)取代了馬匹後無疾而終。沒錯是少流了血,不至於體無完膚,但這下場跟《流寇誌》裡的那群流寇們又有甚麼差別?
《荒》片拍攝時因惡劣天氣,結果延期了19天、超支300多萬才能完成,上映時不賣座也不叫好,導致他失去了《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1972)和《猛虎出閘》(Jeremiah Johnson,1972)的拍攝機會和跟華納公司的合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氣之下,畢京柏拿了一本(他口中只屬)三流小說的版權,遠赴英國拍攝,結果再一次驚天地、泣鬼神。這些,都被記載在影史裡。(舒琪)
於一樓大堂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水城
森畢京柏賣座名片。《亡命大煞星》講述Doc因持械行劫被判入獄十年,四年後行為良好,但他已受不住牢中煎熬,太太Carol探訪時他表示:「我已在掛牌出售,馬上去告訴他。」
Carol明白他意思,找上鎮上著名商人Beynon替他背書,讓Doc假釋。Doc出獄回家渡過春宵,馬不停蹄籌備打劫銀行。原來所謂「出售」是他早與Beynon達成協議,替他行劫銀行。Beynon表面是個在政界有影響力的商人,其實作奸犯科無惡不作。他圖謀銀行那75萬元美金存款,並打算事後起尾注將Doc幹掉,老謀深算的他連Doc老婆也收買了,要她殺夫。行劫時,團隊中的賊人Frank開槍殺死護衛,拍檔Rudy把他殺掉,事件急速惡化,Rudy與Doc會合時露出狼相被Doc連環射中幾槍,攤倒在地,卻因穿了避彈衣沒死,寃鬼纏身般一直追上來。
二人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戲中描寫打劫部署,潛入地底剪斷電線令銀行大停電,再計準令金庫保安警鐘失效等等,鉅細無遺。夫妻二人被黑白兩道追殺,中途又加插贓款被盜。二人逃亡時跌入垃圾車一幕,更啟發了《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拍出幾乎同一場面。高潮一幕在酒店大槍戰,啟發更多導演,即使隔了半世紀今天再看,依然緊湊。
除了動作,精彩的是描寫是這對亡命夫妻愛恨交纏。打劫後,丈夫帶着所有上門跟富商分贓,Carol一直說不,到場了才用暗場交代,因為Carol是個絕色美人,當日找富商Beynon幫忙要先以肉體代付訂金,被救的丈夫得悉自然氣炸,同林鳥因此數度考慮分飛。另一邊廂,大賊Rudy不死後挾持一個醫生沿路替自己療傷,同時看中他太太姿色,二人沿途卿卿我我,十分B片口味。
《亡命大煞星》本由彼得波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執導,他一早與主角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談妥,卻因為撞期改由森畢京柏頂上。麥昆在當年是票房保證,擁有最終剪接權,畢京柏得悉後相當不快,本片曾被美國AFI提名為百大令人心跳加速的電影,時間證明,森畢京柏功力深厚!(何兆彬)
獎項:
- 1972美國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於戲院內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馮慶強
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演一個牛仔競技高手Junior,人到中年了,某次騎蠻牛挑戰失敗,帶着傷患回到亞利桑那老家。適逢國慶前夕,小鎮將舉行盛大巡遊慶典,可是Junior的家庭卻面臨各散東西。老父昔日是競技英雄,如今老了顯得潦倒,還想遠走高飛。母親對老伴早就心灰意冷,做人逆來順受,凡事都看得很化。做生意的弟弟則野心勃勃,把祖屋剷平,準備開發新的地產項目。
畢京柏剛於英國完成爭議不絕的《大丈夫》,回國後竟拍出這部溫情、低調的佳作。沒開槍、不殺人,只細寫牛仔日常與家庭愛恨,既熱鬧風趣又帶絲絲唏噓。麥昆再次證明甚麼叫「酷王」,他一副浪蕩逍遙的姿態,舉手投足有型有款,吸引牛女投懷送抱。戲裡他技藝超群,小姪這樣讚他:「叔叔,但凡背脊有毛的東西你都能騎。」
麥昆角色與父母的對手戲都好看。形象慣了獨行獨斷的他,少有地展現出兒子的深情一面。麥昆與畢京柏合作過兩片,本片與名作《亡命大煞星》同年,一柔一剛各具風味。
戲的中段有場牛仔競技,細節豐富,驟看有如紀錄片。競技的連番動作,透過配樂、慢鏡頭與明快剪接來呈現,目不暇給。高潮的酒吧群戲,一大班人加上現場樂隊,畢京柏調度起來精準確鑿。暴力在本片中變得無傷大雅,就算是小品也見功架。劇本的初衷十分清晰:牛仔的生活與技能,可會被見利忘義的新時代淘汰?麥昆那個孑然一身的牛仔,將何去何從?(家明)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舒琪
小鎮爆發銀行械劫,牛仔見義勇為開槍。他手臂舊患發作,竟然錯手撃斃男孩。男孩母親是寡婦,她痛定思痛,決心帶着愛子的屍首橫渡沙漠,把他安葬於亡夫的墓旁。不只長途跋涉,她的目的地,今天更是印第安人的地盤,一個女子如何應付?牛仔於心有愧,主動提出護送,還脅迫兩個惡棍隨行。寡婦對牛仔怨恨不已,當然不領情。護送任務困難重重,同行又各懷鬼胎,最後能順利完成麼?
畢京柏劇情長片處女作一步到位,就是闊銀幕彩色西部片。當時他36歲,明明首次拍戲,一切來得駕輕就熟,調度分毫不差。無他,之前電視磨練有素。本片主角白賴仁基夫(Brian KIETH),正是畢京柏執導電視劇《西部人》(The Westerner,1960)的男主角。畢京柏被聘為導演,也是基夫的主意。雖然,拍攝過程不算暢順。女主角慕蓮奧哈拉(Maureen O'HARA)批評畢京柏差勁,畢則抱怨製作的自由度不夠。然而,電影我們只看成果——本片成績美滿。
奧哈拉無疑是亮點,她演堅毅果敢、不怕艱辛的女子。在十分男性主導的西部世界,異常搶鏡。這段時間,也可說是奧哈拉演藝的轉捩點。她剛過40歲,幾年前與尊福(John FORD)的合作告一段落。她演百老匯舞台劇,又出唱片,拍攝本片前不久才重回影壇。她胞弟出任監製,影片主題曲亦由她主唱。
奧哈拉標緻的容顏,在本片平添了幾份成熟滄桑的韻味。她與基夫的對手戲精彩到不得了,兩個主角的感情沿途逐漸演化,叫人看得窩心。畢京柏雖沒參與劇本編寫,可是全片的僕僕風塵、俠骨柔情,已隱隱然預示他往後的作者本色了。(家明)
要把金子從礦場運到小鎮,過去已有六名礦工沿途被劫殺,治安不靖,銀行只好向專業求教,找來退休警官Judd。Judd過往收取20元一天酬勞,但他說這任務可不易,沿途要睡覺,需要請兩個助手,酬勞雙倍。相比起兩萬元金沙,這價目只是九牛一毛,銀行欣然同意。
《午後槍聲》是傳統鏢局故事,老鏢師收錢替客人賣命,押送貴重物品,細節上卻充滿人性掙扎。Judd找來神槍手老友Gil夾檔,Gil再帶同年輕助手Heck。年輕時Judd當警官,Gil就是副手,兩人相識數十載。雖然是老友,Gil卻動了壞心腸,打算跟徒弟圖這筆橫財,於是在沿途初期試探Judd會否加入,若然不合,就會用強。
老朋友為錢財不惜殺人害命,年輕小夥子卻反而懷着一顆純真的心。當豺狼露出真面目,就是西部牛仔鬥快拔槍之時,當年那個幹練的警官今天是否寶刀未老,單人能敵四手?年輕助手良心隱隱呼喚,又會怎樣抉擇?
沿路還有枝節叢生,年輕女孩Elsa跟父親多年來在農場生活,家教甚嚴,父親眼中世間男人都是壞蛋,不准她接觸任何人。這天「押鏢三人組」途經借宿,Elsa悶壞了,忍不住,想離家出走到礦場找未婚夫Billy,沒想到Billy一見她就慾火焚身,想馬上在帳幕裡跟她做愛,他的兄弟還一直對她毛手毛腳!她知道這一趟來錯了,決定沿路回家。這麼一搞,Billy一眾自然追來,押送三人組的送金任務更添變數!
《午後槍聲》是森畢京柏第二部長片,由老牌明星蘭杜夫史葛(Randolph SCOTT)和祖麥基利(Joel MCCREA)主演,1962年在美國上映時,因為西部片熱潮大不如前,米高梅電影公司(MGM)沒有落力宣傳,以「一票兩片」上映,反而之後在歐洲上映,大受歡迎,香港譯名《午後槍聲》也是翻譯自歐洲上映時片名Guns in the Afternoon。電影在1992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典藏電影,終於肯定其史上地位!(何兆彬)
獎項:
- 1992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電影
被形容為「暴力大師」,森畢京柏多數作品總是快意恩仇,享受暴力快感,《英雄血》卻充滿反戰意識,一再反思暴力手段帶來的創傷。電影描寫1943年二次大戰中蘇德兩軍戰線上,驍勇善戰但同時厭戰的德軍下士Steiner(占士高賓 James COBURN飾演),遇上雄心壯志爭取戰功、以獲頒「鐵十字勳章」為目標的上尉Stransky(麥斯米倫雪兒 Maximilian SCHELL飾演)。
故事開展他們逮到一個蘇聯童兵,Stransky說不留戰俘就想把他馬上槍斃,Steiner不從,二人如火星撞地球。晚上幾杯黃湯下肚,Stransky發表偉論,一再提到生命的意義就是爭戰功,他說「女人只是偶然有用,但大部分分時間都只會添煩添亂。」他逐個手下問:「你沒女人行嗎?」
電影英文原名Cross of Iron就是「鐵十字勳章」。它是德軍的最高榮耀,最初在1813年頒發。鐵十字勳章曾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頒發,到了二戰期間恢復使用。Stransky目標明確,為了它主動調到前線。
電影中槍林彈雨,動作連場,但森畢京柏這次更着力描寫軍人心態,中段Steiner受到戰傷,以迷幻的剪接手法交代他出現幻覺,呈現他已受到嚴重心理創傷。有人想辭鄉歸故里,也有人繼續追名逐利,傷癒後Steiner決定回到戰場,Stransky仍對勳章鍥而不捨,稱政府已看到自己的戰功,準備向他頒發鐵十字勳章,他需要兩個人證實自己曾力抗蘇軍將他們擊退,二人爭論。對Steiner來說勳章不過是一塊爛銅爛鐵,但Stransky直言自己從來不是納粹黨員,沒拿到勳章回家難以向江東父老交代。及後收到撤軍戰令,他不但沒通知Steiner,更派手下狙擊他。一個不想戰卻不得不戰的老兵,被逼上絕路,必須打一場反擊戰。
電影當年在美國上映並不叫好,也不叫座,卻於歐洲大收,《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S)高度讚揚,稱它為自《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後最出色的戰爭片。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稱它的戰爭場面成為《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2009)的靈感來源!(何兆彬)
於一樓大堂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朗天
如假包換的森畢京柏版《狂野時速》(Fast and Furious)。浪子基斯杜化遜(Kris KRISTOFFERSON)演的卡車司機Duck,與工友路過亞利桑那州,被警長玩針對。衝突旋即爆發,幾個司機被迫走上亡命之徒的路,警長從後苦苦追纏。不過卡車馬力巨大,高速行駛所向披靡,警長儘管得到州警協助,仍無計可施。另一方面,仗義每多屠狗輩,更多卡車司機聽到同僚被欺負,紛紛駛來加入革命行列。不久,官逼民反的卡車車隊,一整列在公路上浩蕩飛馳,沙塵滾滾,異常壯麗。
卡車起革命很快變成輿論焦點。碰巧這是美國大選年,有政客見司機受民眾支持,希望藉着介入事件增加民望。只是,事件愈來愈複雜,暴力不斷升級,局面恐怕也愈難以收拾了。
那年頭飛車喜劇大行其道,畢京柏接下導演重任,旨在拍部賣座大片。當然畢京柏拍出來與別不同,戲裡的追車場面緊張刺激,全片調子亦莊亦諧。卡車衝着腐敗的體制而來大快人心,據說當年連蘇聯觀眾也對號入座。拍攝時,畢京柏受酒癮及毒癮影響狀態,製作同時面對超時超支問題。誰料影片面世後,成為他畢生最賣座的作品。
基斯杜化遜配搭雅麗麥陶(Ali MACGRAW)很有火花。麥陶繼《亡命大煞星》後第二度演畢京柏的影片。她一頭短鬈髮造型,演活敢愛敢恨女子,不讓鬚眉。除此以外,《流寇誌》的老牌演員喧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 也再與畢京柏合作,演那個神憎鬼厭的警長。(家明)
於一樓大堂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賴恩慈
影片英文原名《殺手菁英》,指的應是占士堅(James CAAN)飾演的Mike Locken。他精壯、魁梧、身手敏捷,弱點是好色。他與好友George Hansen(羅拔杜華Robert DUVALL飾演)同為一家叫ComTeg的秘密組織工作,接的都是中央情報局不想沾手而外判出來的dirty work。但在一次行動後,George卻在毫無先兆下要除去他,開槍打傷了他的手肘與膝蓋。這是發生在影片開場約15分鐘內的情節。接下來畢京柏用了約20分鐘,詳細地描寫了Mike如何用頑強的意志力和毅力,通過種種訓練(包括學習中國功夫!),使自己能夠重新擁有攻擊能力[對,這部分很容易使我們想起邱禮濤的《拆彈專家2》(2021),但《血》片沒有把占士堅變成劉德華。他更令組織改變心意,向他派遣了新任務,保護一名日本政客和他的家人;沒料負責行刺後者的竟是打傷他的George!為此,Mike招募了其他兩名早已退出「江湖」的殺手……
影片的故事並不是畢京柏自己的構思——跟《大丈夫》一樣,據他說原著小說也很爛,而編劇Stirling SILLIPHANT[曾編《月黑風高殺人夜》(In the Heat of the Night,1967)]肯答應執筆,也純粹是因為想安排他的女友在片中飾演一角。但熟悉畢京柏的觀眾,至此應該亦不難看出,這樣的一個佈局,儼然就是《流寇誌》和《大丈夫與小人物》的一次變奏:一對好友突然逆轉成為宿敵(但今次更諷刺的是二人其實均受命於同一組織)、一幫鋒芒不再的「現代流寇」只因一個(男人的)承諾而甘願把性命也賠上。不過畢京柏在劇本上能夠做到的大概就只有這麼多,餘下的就只能把心思花在場面的處理上。而事實是,影片的三場戲:一場交代政客在機場遇襲、一場在中段眾殺手衝出唐人街、和片末在軍艦上的大對決,剪接和設計都是上乘的,節奏的收、放、張、弛(慢鏡頭的運用簡直是揮灑自如),美妙得教你目不暇給。(舒琪)
(後記:影片拍攝末期,據說占士堅「介紹」了畢京柏吸食可卡因,他從此上癮,一切遂皆成定局矣!)
1978年的《衝破重圍》雖然票房大賣(影片在當年的蘇聯更造成轟動),但森畢京柏在拍攝現場因毒癮和酗酒的影響而經常導致情緒失控的情況,卻使他惡名昭彰:沒有保險公司再願意受保他導演的電影,結果令他沉寂了整整5年。
1983年,兩名拍慣B級製作的製片人William N. PANZER 和Peter S. DAVIS取得暢銷作者羅拔盧林[Robert LUDLAM,《叛諜追擊》(Bourne)系列]的同名小說的電影版權,一心想藉着盧林的名氣提升在荷里活的級數,幾番輾轉,邀請了無人(敢)問津的畢京柏掌舵。畢京柏起初並不喜歡盧林的原著和Alan Sharp[寫過阿瑟潘(Arthur PENN)的《夜探毒龍潭》(Night Moves,1975)]的劇本,要求親自修改,但寫完兩場後卻被剎停。但因着他的名氣,影片未開拍前已賣出大部分市場,多名有分量的演員,包括老牌男星畢蘭加士打(Burt LANCASTER)、來自英國的尊赫(John HURT)、因《2020》(Blade Runner,1982)而崛起的魯格凱亞(Rutger HAUER)和丹尼斯賀巴(Dennis HOPPER)等均義無反顧參與演出。拍攝期間畢京柏的健康一直反反覆覆,最後仍在預期及成本內完成,但放映給公眾作蒐集意見用的預演場後,畢京柏還是因為拒絕修剪部分場面(包括片首的露骨性愛)而再一次被製片方炒掉……
以故事論,盧林的構想無疑有點過分複雜,涉及美國中情局(CIA)和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連串間諜與反間諜任務、幾名大學畢業多年後仍保持着每年一聚的死黨被y迫反目,和幾段貌合神離的婚姻關係;可能是被刪剪的原因,也可能與畢京柏的狀態有關,導致完成的電影不盡人意,但儘管如此,全片仍處處烙印着畢京柏的個人色彩。這其實是一部有關欺騙、出賣(betrayal)和叛變的電影。片中沒有一段關係是可以依靠信任來維繫的,不論是上司與下屬、夫妻抑或好友;所有地方也不存在任何安全的私密空間,全部都可以透過(當時最先進的)錄影技術來進行窺探(今天看來十分具前瞻性)。這樣的世界對畢京柏來說並不陌生。從前的他會為此而大開殺戒,以釋放滿腔的怒火,但到了本片,被澆了太多的冷水、最終也疲憊了的他,卻只餘下一片虛空,無力地冷眼旁觀。從這角度看,作為他一生作品的終篇,影片可說是十分貼切,sadly。(舒琪)
(後記:截稿時剛收到消息,《週》片的導演版本拷貝,在塵封了39年後,竟被發現出土,並行將出版藍光影碟。)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舒琪
好像沒有人寫過評論文章,把森畢京柏與阿瑟潘放在一起互相比較,對嗎?這兩名只相差一歲半(畢京柏稍長)、同樣出身自電視的美國導演,作品皆以慢鏡頭處理其暴力畫面而備受爭議,但更接近的卻是作品背後對美國(特別是西部)歷史與社會的反思與批判、對犯罪/邊緣人物的關注與同情、和不肯輕易妥協的反建制精神。兩人的第一部作品都是西部片,阿瑟潘的是《左手神槍》(The Left Handed Gun,1958),說的是西部傳奇人物Billy the Kid的故事;畢京柏的則是《鐵漢與寡婦》。他後來在1973年拍攝的《大丈夫與小人物》寫的也是Billy the Kid,不過卻是他年輕的生命完結前的故事。但最有趣的是香港的片商不知從哪裡來的念頭,竟把二人的兩部傑作的中譯名都併在一起,做了片名:兩部片是畢京柏在英國攝製的《大丈夫》,和阿瑟潘在《流寇誌》後一年拍攝的,也與當年《流》片一樣被冠以為「修正西部片」(Revisionist Western)的《小人物》。
同樣是兩小時多的長度(《流》:145分、《小》:139分),前者「修正」了傳統西部片對英雄的定義,寫他們與(新)時代(也是自己的命運)的對決;後者的野心更大,「修正」的是整個西部的歷史(卻用野史的形式出之):從歐洲渡海而來的白人如何侵佔印第安土著的領土、屠殺他們的部落,到表面厚德仁心的宗教真貌、到傳說中叱吒風雲的神槍手、再到膚色和性別如何界定種族與個人的存活——這一切都透過一個活過了百歲、終身游離在文明與野蠻、荒漠與城市、神話與真相、靈與欲、生與死之間的「小巨人」(英文原名)的視點來表述。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把這角色由16歲演到121歲,悲喜交集,年齡與感情的跨度均十分驚人。影片51年前在香港首映時被片商狠狠地剪掉了超過20分鐘,這次應該是它首度以足本在本地銀幕面世,可謂彌足珍貴。(舒琪)
(小記:6年後,阿瑟潘拍了他的第三部西部片《原野雙雄》(The Missouri Breaks,1976),拉攏了當時的兩大天王巨星,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和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合演,也是一部足可媲美畢京柏的西部輓歌。去年在由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AYAMALAN)導演的《詭老》(Old,2021)一片中,被兩度提及,也算是一種致敬吧!)
獎項:
- 1971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1972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 2014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電影
於一樓大堂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黃偉傑
西部片總令人想起美國。當然了,類型根本就建基於西部開拓史。加上美國地大物博,中西部有不少黃沙萬里、奇山峻石意象,要書寫西部往事不難。香港地方小小,可以拍西部片麼?杜琪峯斬釘截鐵回應:為甚麼不可以?!
這是責任與義氣衝突的江湖故事:阿火(黃秋生飾演)與肥波(林雪飾演),奉老闆大飛(任達華飾演)的命上門殺掉阿和(張家輝飾演);阿泰(吳鎮宇飾演)與阿貓(張耀揚飾演)同時到來保護張。幾個寡言冷峻、槍法如神的男人,本來都是好兄弟,想不到有天勢成水火。還幸他們有共同信念:家庭。先擱置目前的矛盾,安頓好兄弟的家眷再算。於是,他們並肩的旅程開展。有時打打鬧鬧,充滿歡樂;有時得殺出重圍,氣氛悲壯。
杜琪峯再次展現他如何妙用場景。影片來回香港、澳門兩地拍攝,透過異色化舊建築、郊野、樹林、石礦場、神秘黝黑的內景等,拼出香港槍戰片前所未見的西部片想像。故事時代是迷糊的,汽車與手機提示為當代;可同時間,泛黃調子的攝影、建築內部風格、角色的衣飾卻又與西部片如出一轍——尤其是,粗豪狂野的意式西部片。
幾場槍戰的精心調度教人咋舌,包括片首大門飛舞、中段診所大戰、樹林的惺惺相惜,以及最後由一罐飲料引發的對決等。男人的浪漫,熟悉杜琪峯電影的不會陌生。而角色最後從容赴會,可會特別令人聯想起森畢京柏的《流寇誌》?
一眾男人酷得沒有話說了,林雪的莊諧兼具亦是佳話:「一噸黃金有幾重呢?」本片榮獲第43屆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及第13屆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家明)
獎項:
- 2006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競賽影片
- 2006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於戲院內設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杜琪峯、家明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