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
(編者按:本篇乃節錄自大衛博維爾原著之《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中第8章闡述三位武俠片名家,張徹、劉家良與胡金銓的電影風格一文,獲作者及中譯本出版社及譯者授權重刊。標題為編者所起。)
劉家良(1934-2013)是張徹旗下最重要的的武術指導。他1934年生於廣東,十多歲已投身電影界。他父親劉湛是「黃飛鴻」系列的武師,也安排兒子在戲中做一些替身或小腳色。劉家良最初在邵氏當武指,1975年才正式執導。有識之士一致覺得,他此後十年間執導的影片,代表了功夫類型的巔峰成就。美國人大多覺得功夫片等同B級西部片,而劉家良的作品,卻往往使人想起拉奧華爾殊(Raoul Walsh)在《警匪喋血戰》(White Heat,1949)中執着的粗線條風格,再多一點基頓(Buster Keaton)式喜劇感,以及一些尊福(John Ford)似的輓歌筆觸。
劉家良將功夫世界變成他的電影主題。師承南派少林功夫的他,只專心一意講功夫的學問、傳說及規矩,因此香港電影業的前提像給他顛覆了:他不是以功夫為手段以拍片為目的,而是利用電影把功夫這個他所崇敬的傳統記錄與保存下來。角色都通過各自的武功門派,界定個性與表達自己。劉家良心愛的演員──其橫眉怒目的光頭弟弟劉家輝,不似是個角色,而更像個全心全意尚武的抽象典型人物。
《少林三十六房》(1978)講出家前的三德和尚(劉家輝)在父親與友人都遭滿清鷹犬殺害後,逃上少林寺。他央求住持傳授功夫,讓他報仇雪恨。住持勉強應允,誰料練武過程異常嚴格艱辛。少林有三十五房,每房鍛煉一種功夫。影片大量篇幅描述三德怎樣潛心學藝,如一房要跳浮木,一房要他頭部不動,眼珠快速左右移動,另一房則要用前額撞沙包。影片以豐富細節表現三德在少林寺的生活,即使洗碗與挑水等雜務,亦成為鍛煉一部分,劉家良處理得妙趣橫生。其後的高潮敷衍了事,交代三德找仇家算了賬,但真正的結局是三德創立了第三十六房,為俗家弟子傳授武功,策劃反清復明。
劉家良亦會利用自己的喜劇細胞,表揚少林功夫,炮製出輕鬆可喜的《爛頭何》(1979)、《瘋猴》(1979)及《長輩》(1981)。《中華丈夫》(1978)猶如粤語版的《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莎士比亞名劇),講中華丈夫(劉家輝)娶了高傲的日本太太(水野結花),新婚後兩口子天天吵架,爭論中國還是日本的武術更優勝,最後往往不管在早餐餐桌上, 還是客廳與庭院內,兩人都大打出手。妻子天天是手下敗將,賭氣之下返回日本。她父親在道館徵用了幾名武士,她帶他們到中國,要與丈夫一較高下。丈夫將日本武士一一打敗後,妻子變得溫馴起來。片中,每一角色的存在都是為了表演某種功夫,只不過加了點愛國情操罷了,但劉家良借這個「一橋到底」的喜劇處境,大展各家各派的兵器與招式,實在是中國及日本武術傳統的一部娛樂性豐富的教科書。
劉家良把故事情節添上諧趣,效果生動。《十八般武藝》(1982)以震撼場面開篇:義和團以為神打功夫可抵擋洋人子彈,排成一列接受試驗,結果悉數給同門開槍射殺。義和團一分堂的堂主(劉家良)傷心失望之餘,解散了組織,但總堂派出三堂高手做密探(小侯、劉家輝、劉家榮)追殺他。影片接着出現連串故弄玄虛的喬裝,密探輪流四處偵査,但那很快便變成一幕活劇,如開張徹的玩笑,出現冒牌大俠假扮盤腸大戰。此外還有鬼馬的茅山法術,術士扭動布偶手腳,就可遙控對手一舉一動。結局一場劉家良與劉家榮兩兄弟決一死戰,十八般武藝傾巢而出。
武術專家聲稱,劉家良設計的武打,是歷來電影中真功夫最多的,而且展示的都是最燦爛的招式。然而,幸有「邵氏」影城的資源,使他同時能發展出濃烈的電影感。《十八般武藝》其中一幕,暗比高低的兩名密探藏身閣樓,輪流設法以長矛刺插臥室的可疑人物,同時亦向對方互放飛刀。這一場兩人你來我往,帶有高潮起伏的節奏:時而閃電刺插,時而猛然停止,而小刀插進木料或穀時,又發出柔和的錚聲。這一場的剪接與畫面構圖,俱預告了80年代動作電影風格的節奏和動感。
劉家良以純熟的電影技巧,融合自己迷戀的武術傳統,拍出了他在「邵氏」後期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五郎八卦棍》(1984)是拆解復仇母題的沉鬱之作,開場的沙場大戰以寫意出之,風格類似舞台北派。漆黑背景跑出以不同服飾色彩標示的兩隊人馬,隨之互相廝殺,結果楊家將一父七子只餘兩子生還。六郎(傅聲)逃回母親佘太君(李麗麗)身邊卻已成瘋癲,五郎(劉家輝)出家為僧,練成了八卦棍。最後在奸臣大本營混戰一場,是香港影史中出色的場面,箇中虎虎生風的雄渾勁道,直教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與和路達希路(Walter Hill)等人同期的「動作電影」汗顏。五郎的八卦棍像狂風掃落葉一樣把對手打到人仰馬翻;他從一堆棺木中飛身躍起,向敵人進攻如虎入羊群,又把受傷的八妹(惠英紅)綁在背上殺出重圍。五郎快要寡不敵眾時,眾僧趕來營救。他們用長棍直插敵人口中,連牙齒也撬了下來。
《五郎八卦棍》強調復仇的代價,連無辜者也捲入五郎的深仇大恨之中,五郎自己則成了自我沉溺的出世僧人。一旦大仇得報,他便沒法再回家。猶如《搜索者》(The Searcher,1956) 裏尊榮(John Wayne )飾演的伊頓愛華斯(Ethan Edwards),五郎給仇恨拖垮,沒法再與文明人一起生活,只好浪跡天涯。劉家良看來是站僧人一方,僧人在他一部又一部作品中,皆強調復仇之心有損武德,而苦練武功得摒棄世俗虛榮,方可達大師的境界。
劉家良是無懈可擊的片場導演,但他開始執導時,功夫武俠片已走下坡,粵語喜劇片及警察動作片才是明天的潮流。成龍、洪金寶及新浪潮導演都來翻新功夫片,而劉家良卻耐心打磨功夫片的古典形式,使之盡善盡美。「邵氏」停產後,劉家良返回大陸,拍過與大陸影人合作的《南北少林》(1986)後,轉而炮製城市動作類型 (最突出者是《老虎出更》,1988,以及其中散彈槍、大砍刀與電鋸齊出的瘋狂決鬥場面)。劉家良在九十年代只斷斷續續的拍戲,《醉拳II》(1994)原由他執導卻中途退出,皆因他要求成龍交出正宗的醉拳功夫[1]。《五郎八卦棍》可視為劉家良向一整個本土傳統的告別作,殆無疑義。
1見 John R. Little 與 Curtis F. Wong 合編: Jackie Chan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1998),頁106。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