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少年不識性滋味。十五歲的米克在倫敦的澡堂打工,巧遇與他共事,令他夢縈魂牽的女神。米克有夢,但女神無心,皆因女神早已與男友訂婚。米克因戀成癡不能自拔,想方設法破壞女神的美滿姻緣,闖入女神與情人的生活,卻發現女神從來不像他所想般單純。女神的身份行徑層層揭開,令少年迷惘徬徨。一切由迷戀開始,最終卻以悲劇作結。波蘭大師謝西・史高林莫斯基早在七十年代,已拍成這部風格奇詭的少年成長悲歌。世代差異,英倫的獨特流行文化,共冶一爐,青春的痛苦,性的啟蒙,與鏡頭下的倫敦花街百態交織,為少男的成長導航,讓他上了寶貴的一課。七十年代經典如今以數碼復修重現,機不可失。
導演簡介:
1938年生於波蘭,1962年畢業於波蘭著名的羅茲電影學院。就學期間已拍完第一部長片,至今執導逾二十部電影,被譽為是六十年代波蘭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六十至八十年代拍了多部具半自傳色彩的作品,當中《出發》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1967年拍攝《舉手!》,因主題反對斯大林而被逐離國,曾定居美國逾20年,近年方重返波蘭。史高林莫斯基亦是演員、劇作家,1991年完成《30把門鑰匙》後當上全職畫家,蟄伏17年後重執導筒拍了《與安娜的四個晚上》,旋即獲波蘭電影獎最佳導演。
作品年表:
1960 《情色》Erotique
故事簡介:
當反叛的少女 「家貓」 遇上得不到父愛兼有戀母情結的男孩 「野犬」,互相慰藉,成長的孤獨和無助,透過對方的體溫得以消融。一對名義上的姐弟,發生了一段世俗不容的不倫關係,甚至由家變演變成弒父。成長,是對大人世界的反抗,也是對自己身處困局中的無聲吶喊。
導演簡介:
譚惠貞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電影藝術系學生。2005年開始以自由作家身份寫作。個人短片《私戀失調》(2009)成為第一屆香港聾人電影節開幕影片;短片《14號》(2012)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城市大學學生作品選放映。
獎項
故事簡介:
如果家長是怪獸的話,那就唯有寄望教師化身超人,令學生得到正常的價值觀,不至淪為高分低能的港孩。學校職員朗晴眼見家教會主席的女兒雪兒不斷被父親壓迫,決意和校工一起拯救她擺脫 「怪獸」 控制。八九歲的小孩早已被鍊成面無人色的考試機器,唯有問句家長到底搞邊科。
導演簡介:
劉鴻發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媒體藝術高級文憑課程。
獎項:
故事簡介:
在疏離的都市裡,我們孤獨,我們尋愛。每一個寂寞的靈魂,都希望有人在什麼地方守候。等待自己的人,縱然身處同一座城市,但緣分的軌跡卻從未交集。等待心儀女生電話的成鐳偶遇家住元朗的阿平,阿平背後的故事,讓他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在這座城市的位置。
導演簡介:
吳成鐳是嶺南大學中文系學生。《我希望有人在甚麼地方等我》為其執導的首部短片。認為電影不但可呈現複雜的世界,更可對抗現實的平庸。它的存在,可使人不再孤單,甚至找到世界某個角落與你相似的人群。
故事簡介:
喜愛夜蒲,想獨家試愛但卻有心無力。三個大男孩同室而居,薯片汽水遊戲機自然不可或缺,出外尋歡乃是人之常情,意猶未盡便把家居化作酒吧。夜蒲不一定糜爛墮落,街上與女生搭訕共乘的士,體現的是慾望或愛與關懷? 真人真事改編,將新一代男孩生活展示眼前。
導演簡介:
譚偉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數碼動畫及創意媒體高級文憑課程。《567 Brothers》為其一個新嘗試。
故事簡介:
拾荒者的詩意秘密。土耳其夜市的霓虹燈下,矮小怪異的亞當出沒在寂靜的街頭,推著巨大的自製垃圾車,以別人的廢棄物搭建專屬自己的天堂。某天他遇到他的破爛夏娃,自此世界不再一樣。最後一幕的一場對影慢舞,殘酷而浪漫。
導演簡介:
維素‧斯漢‧希沙生於土耳其尚勒烏爾法,畢業於伊斯坦堡文化大學,並曾獲該校獎學金,現正於該校攻讀電影碩士課程。
獎項:
故事簡介:
一則二十年前發生的失蹤案件,證人供詞現在公開披露,然而即使受害者親述經過,真相依然撲朔迷離,又一宗羅生門事件。導演以錄音帶的播放聲音、紀錄照片與文件、當年的新聞報導,甚至大量叢林的空鏡作為故事主體,平靜抽離地織出案件主線,以風格特別的敘事手法,砌出別樣的懸疑故事。
導演簡介:
費南多‧波馬雷斯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高等電影學院修讀剪接。於動畫製作工作室Citoplasmas擔任後期製作統籌,亦是致力於巴塞隆拿推行動畫的組織Non Stop Barcelona Animació的成員。《叢林中》是他首部擔任導演的短片。
獎項:
故事簡介:
年輕俊朗的老師,帶著一腔理想、對學生充滿期待,卻招來男同學的嫉妒。小惡意釀成大破壞,師生之間的對立愈鬧愈僵,中傷和惡作劇愈鬧愈大,終於危害到他的職業生涯。在現實的殘酷面前,他的理想亦開始變形。
導演簡介:
伊莎貝爾‧普拉爾1978年生於德國明斯特,於漢堡設計學院修讀平面設計,之後於錫根大學修讀文學及文化與媒體研究。曾於電視台任實習生,之後於科隆的媒體藝術學院修讀電影及電視研究課程。
獎項:
故事簡介:
一個場景,兩個演員,三天拍攝,把導演的大學功課帶到獨立影片聖地的Sundance電影節放映。比堅尼少女Mika在家百無聊賴,邀請隔壁新搬來的光頭肥佬鄰居撈走泳池裡的死鳥,年紀與身型懸殊的二人展開奇妙的互動關係。來回於孩子式的玩耍與女體初熟時的挑逗遊戲,Mika逐步試探自己成年與未成年之間的界線,卻不知道玩出火來。
導演簡介:
愛迪‧卡特拿1986年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於以色列、南美及美國成長。2008年進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影學院的電影電視系,創作並執導電影《芭比憂鬱》作為其二年級年度習作。
獎項:
故事簡介:
連睡夢也抱著足球的九歲男孩,生於動盪的伊朗。逃出家中沉重的氣氛,孩子們抱著足球在街上自由奔馳,然後是一枚炮彈遽然轟下,眼前景象倏地變成荷槍士兵的肅殺與浴血傷者的哀嚎。然而男孩眼裡,天地之間就只存在那破爛的足球,那孩子們唯一的夢。無視戰爭的恐怖、現實的重擔,孩子澄澈純淨的眼睛,令人動容。
導演簡介:
艾娜‧禾高娃生於俄羅斯托木斯克,於美國楊百翰大學考獲媒體藝術學士學位,專攻電影攝影。曾擔任紀錄片系列《Road to Zion》的首席剪接,並曾製作四部收入美國電影學院課程的短片。
獎項:
故事簡介:
來自東歐的冷喜劇。想像一下老細來電,告訴你已榮登本月最差勁員工的寶座,為了讓你改過自新,星期一早上返工必須找到人生意義,否則立即炒魷。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為了保住飯碗,必須合作找尋人生的意義,而他們找到的意義也相當終極,就是當選為本月最不快樂的人。波蘭式攝氏零度以下的黑色幽默溫暖了觀眾的心,橫掃多個影展獎項。
導演簡介:
格爾澤格茨‧加洛斯薩克1983年生於波蘭華沙。2011年畢業於羅茲的波蘭國家電影學院導演系。在學期間曾拍攝六部短片,部分作品曾於歐洲多個電影節放映。
獎項:
故事簡介:
以黑白默片形式營造懷舊至俗套的氣氛,納粹小混混躲避警察時誤闖暗街的亞洲罪惡天堂,毒犯、賭徒、中山裝、艷舞女郎,全都以最cliché的面貌呈現。片名Nazi Goreng活脫自印尼炒飯Nasi Goreng,導演將西方預設東方的各種樣板印象炒成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獵奇遐想。
導演簡介:
彌敦‧尼爾1983年生於德國羅伊特林根。曾於電影及媒體領域多次獲得實習機會。2005年曾拍攝紀錄片尋訪他不認識的父親。2006年於柏林應用技術大學修讀視聽媒體,主修導演。
獎項:
故事簡介:
老人與狗相依為命,老狗因年邁而不良於行,老人孤注一擲,將所有希望押在賽馬場上,一心籌錢為狗醫病。黑白的影像、冰冷的城市、淒清的口琴聲,將老人的孤寂以光影表現得淋漓盡致,賽場上馬匹奔馳的慢鏡與緊湊的戲劇張力形成強烈對比,讓觀眾的心從頭懸空到尾。獲2012學生奧斯卡外語片銀獎。
導演簡介:
湯馬斯‧斯圖伯1981年生於德國萊比錫。2004至2011年就讀於巴登-符騰堡影視學院。畢業作品《老人與狗》曾榮獲多個重要獎項,包括德國短片獎。
獎項:
故事簡介:
事業有成、婚姻美滿的中產才俊,某日在家中雜物房掘到學生時代的筆記。自己的筆跡寫著陌生的詩句,把他本來井然有序的生活給完全打亂。他造訪舊朋友、暗戀對象和老教授,追溯自己青年時期的寫作才華,想像當年推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匈牙利導演拍盡你我都可能經歷過的人生大詰問。
導演簡介:
嘉博‧雷兹1980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99年就讀於匈牙利體育大學,2003年前往匈牙利羅蘭大學修讀電影理論及電影歷史。2006年於布達佩斯戲劇大學擔任電影和電視導演,在校期間曾寫作及執導多部短片。
獎項: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冰天雪地的漁港岸邊,小女孩帶著一懷抱的小狗回家照顧,嚴厲強勢的媽媽卻把小狗丟回冰冷的室外。懷恨在心的小女孩,咀咒出海的媽媽被海吞噬。在無法入睡的夜裡,孩子的幻想無限奔馳,驚懼自己的願望成真,開始懂得珍惜日常吵鬧紛擾的家庭生活。
導演簡介:
歐嘉‧托梅科生於俄羅斯薩列哈爾德以南二百公里的一個村莊,就讀於音樂學校,主修鋼琴。之後移居基什尼奧夫,於體育學校專攻排球。後來前往莫斯科,於廣播電視人文學院修讀三年導演學系,後考進莫斯科電影學院。
獎項:
故事簡介:
導演既是舞者亦是電影人,立意將舞蹈與電影有機結合。留聲機的音樂在室內流動,一對年輕夫婦於家裡的日常活動都以曼妙的舞姿表現,只是夫妻一個熟睡一個清醒,男舞者在睡夢中做出各種動作,女舞者熟練地接應配合,直至男女的狀態互相交替。似有還無的互動,暗喻情侶之間半睡半醒的半溝通狀態。
導演簡介:
漢娜‧拉帕萊寧是芬蘭自由業舞蹈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2004年以舞者身份畢業,2012年畢業於電影研究學科。作品關注如何將舞蹈與電影結合成為「舞蹈電影」,以動作和影像說故事。
獎項:
故事簡介:
為了逃離沒出路、不如意、了無生氣的北歐小鎮生活,頹廢度日的暴風女子Elli唯一夢想就是離開芬蘭,然而旅行基金老是不翼而飛,直至遇上甘願奉上錢、詩歌和郵輪船票的文弱少年Heze。導演以冷調子配黑色幽默,透過Elli冷眼旁觀命運的荒謬與人生的虛無。
導演簡介:
安蒂‧克奇‧柏臣倫是芬蘭電影人,愛將人生的荒誕與困境混合成黑色喜劇。《人生如常》是他在芬蘭赫爾辛基阿爾托大學的畢業習作。
獎項:
故事簡介:
「比起賽事,癌算什麼?」單車手為了催谷狀態而注射各種藥物和激素,從運動員變成癮君子,漸漸失去對現實的觸感,迷失於公路中。曾經是職業單車手的導演夫子自道,拍出一個為了理想而忘了理想的單車運動員的心理掙扎。
導演簡介:
堅尼斯‧麥肯1998至2001年曾是一位半職業單車運動員,2000年成為全國業餘冠軍,並效力於一隊意大利半職業單車隊。後來他的運動夢幻滅,決定退出單車運動,返回比利時修讀電影導演。2011年畢業於布魯塞爾里斯電影學院,並以自己的車手經驗創作《單車手的信》。
獎項:
故事簡介:
丹麥工程師在印度偏遠地區工作過後,乘坐一輛破的士趕赴機場,西方與印度間的文化衝突由此展開。新聞報導的示威消息伴隨白人上路,這趟短短車程偏偏事事有阻撓、處處不順心。白人專業人士與印度低下階層,在身份、態度、價值觀上大相逕庭,然而這是誤解抑或偏見?
導演簡介:
安德里亞‧伊仁尼坦1982年生於意大利羅馬。2005年於羅馬大學完成哲學學士課程後,趁往印度浦那電影電視學院攻讀導演學系,完成研究院課程。
獎項:
故事簡介:
現今一人一手機隨處可拍的數碼年代,照相館注定會被時代淘汰;然而愈是這樣愈顯得照片的可貴。少年砸破櫥窗玻璃,也闖進老相館的時光隧道。老人店主向年輕人娓娓道來每張相片的故事,不經意揭露台灣數十年間經歷的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散與聚。對人生懵懂茫然的少年,開始學會尊重、珍惜、肯定自己。歷史殘骸終究消散,留給下一代的禮物會是什麼?
導演簡介:
林冠慧生於1977年,畢業於台灣私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影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
獎項: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