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幕幕奇幻場景化現實 短片預言雨傘運動》 專訪:周震邦(趙羅尼)

記者/朱雋穎

 

 

報章:蘋果日報

日期:2015-12-1
 
雨傘運動打破了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本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好幾齣影片像是預言,若是早幾個月看,大概令人感到荒誕不已,說話作為病毒、雨水作為武器、雨傘作為抗爭工具,一切一切,是如此遙遠,我們都只是旁觀者。誰會想到,奇幻場景會化為現實?
 
全城滅聲 戲假成真
 
導演趙羅尼(Ronnie)的成名作是改編自潮文的《公屋.居樓.私樓》,白鴿眼伯母句句有骨,教不少年輕人看得笑中有淚。影片在網上瘋傳,片中飾演世伯的原來是Ronnie親父,走紅後他們又拍了別傳《沉默的男人》,以及抽水作《四點鐘世伯》。兩父子在本屆鮮浪潮參賽作品《吶喊》繼續合作,黑色幽默不見了,《吶喊》沉重而荒誕。
 
「抗爭空間越來越少」
 
故事以新聞報道開始。主播說,政府發現新型病毒透過說話傳染,聽到某些未知的句子即可致命,政府呼籲市民外出必須戴上耳罩,禁止與陌生人交談,人與人從此以紙筆書寫代替談話;對話結束,所有紙張都要投入回收箱,城市從此滅聲。
 
如此設定,整齣片幾乎以默片形式開展,以間幕交代對話,卻又聰明地放大修路、翻書、寫字或影印等環境噪音,凸顯劇中人物的有口不能言。Ronnie說,在有聲電影世代用上默片形式,及幾乎只有黑白的色調,是刻意為之,象徵一種倒退的狀況,與當下政治現實相映照。
 
片中有一幕,全城沉默,人人戴着耳罩穿過政府總部「門常開」,教人印象深刻,呼應了深具政治意涵的故事主軸,更是近兩月雨傘運動的核心地帶。Ronnie卻聳聳肩說,「係巧合」。他需要一個繁榮、具城市感的地方,原本意屬的維園卻無時無刻都太多人,惟有改在周末的政總周邊,撞出的花火倒也教人驚喜。
 
Ronnie自言,讀書時前不關心時事,「讀電影係因為型」;畢業後投身傳媒行業,擔任「好唔型」的新聞剪接,扭轉了他的價值觀,亦催生了一齣齣緊扣現世的影片。「係積累落嚟……日日見住好多事發生,但又阻止唔到,有好強嘅無力感」,Ronnie說。自由日益收窄,抗爭的空間亦越來越少,《吶喊》的魔幻情景恐怕成真,「當初係當預言咁拍,但冇諗過咁快應驗」。他說,《吶喊》是一種單純的宣洩,不為鼓動任何人,「如果唔關心世界,大概睇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