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香港電影

文/ 陳上城

 

 

報章:《明報》「世紀版」

日期:2015-12-18

 

在紀錄片《時間之旅》(Voyage in Time)中,意大利編劇托尼諾•格拉(Tonino Guerra)和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討論年輕創作者應注意的地方,塔導提到電影是一門非常困難和嚴肅的藝術,電影要求我們奉獻自己。電影使用我們的生命,而不是我們使用它。在拍攝影像和放映都愈來愈容易的今天再看,塔可夫斯基的提點看似過分嚴苛。但這種謙虛和自省的藝術的想法,在這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時代更顯珍貴。幸而近年在香港看到不少認真思考電影藝術的年輕導演,他們拍攝經驗不算豐富,但他們的作品往往誠實真摯,反映不同階層的人的複雜情感。而近數屆的鮮浪潮經常成為他們展示實驗成果的平台。

 

身為漁民之後的黃瑋納,拍出退休漁民夫婦生活的《他們的海》。程展緯將真實的保安經歷加上想像力,配合馬智恆對藝術的視野,拍攝出《瑪連箂的凝視》。葉文希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延伸到人類世界弱肉強食的問題,製作出風格甚強的《飲食法西斯》。《寂靜無光的地方》關注有特別學習需要的中學生的狀况,而學生的母親和老師所面對的困境,也平實地表達出來。一場關於欺凌的戲,冷靜內斂的場面調度,顯出導演黃飛鵬的謹慎和對人的關愛。

 

這些作品不單限於鮮浪潮短片節中放映,因為評價甚佳,影意志特意安排「七導八部短片選」,讓更多觀眾能接觸這些主流放映平台難以看到的短片。年輕導演除了拍出有價值的作品外,更重要是累積經驗,醞釀出更好的作品。上文提到的黃飛鵬和曾參與鮮浪潮的周冠威,各自為《十年》拍攝一段短片。《十年》組合了五位本地導演的短片作品,是近年香港難得一見的上佳電影。不論電影語言上的創新,或藝術創作中的政治醒覺,都顯示出導演們不再重複以往商業電影的成功法則。他們甘於冒險去探求電影的本質,對自己和電影有更深刻的反省。

 

除了來自香港的好評外,年輕導演陳巧真更憑以自己家庭狀况為題的短片《32+4》,在國際知名的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Principal Prize。這一眾創新的年青創作者不難讓我想起奧伯豪森宣言(Oberhausen Manifesto)。一九六二年,西德電影因着電視影像的成熟而大受打擊,廿六位青年電影人在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上發出的宣言,號召建立「新德國電影」。宣言提到「我們對創作新德國電影在精神性、形式和經濟上有確切的想法,我們準備好承擔經濟風險。舊電影既已死,我們相信新電影」。

 

香港的年輕電影人雖沒明確提出這種破舊立新的宣言,但他們所拍的作品明顯已不再按照香港主流電影的敘事和美學,嘗試創造出他們相信的電影藝術。在現在長期政治和藝術創作低壓的環境下,他們的努力無疑對香港電影發展有其積極意義。能否收取新德國電影般的豐碩成果,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