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電影:流寇誌

Prev Media
Next Media

電影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剎那靜止」時刻。其一,是阿瑟潘(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其二,就是兩年後森畢京柏的《流寇誌》。前者,是當男、女主角——即片名中兩個在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最惡名昭彰的銀行劫匪——在一條寂靜的公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被警方重重包圍時,就在即將被亂槍掃射前的一刻,深情地望了對方一眼(Bonnie還溫柔地笑了)。後者,則發生在當片名的那群以Pike(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飾演)為首的流寇(只剩下四人),為了營救他們最年輕的夥伴Angel,決定冒死與腐敗、並擁有強大軍火的墨西哥將軍Mapache對壘時:當目睹前者慘遭後者割喉身亡的下一刻,Pike本能地一槍殺了Mapache。這個突變把全場都嚇呆了,眾人皆不知所措,瞬間鴉雀無聲,四人來回對望。在喧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飾演的Dutch的豪情笑聲下,一場4分半鐘、悲壯和慘烈的廝殺隨即展開,也撼動了當年的國際影壇,被視為電影史上最暴力的場面,沒有之一。其中血肉橫飛的慢鏡頭與俐落的剪接手法,更被譽為「森畢京柏式的暴力美學」,與《雌》片互相輝映,影響至今。

《流寇誌》是畢京柏在5年前開拍《賭王衛冕戰》(The Cincinnati Kid,1965)被撤換導演崗位後,幾經掙扎,再獲荷里活開綠燈讓他拍攝的作品,難得的是他最擅長的西部類型。但這個一度是荷里活最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到了60年代,其實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美國在越戰裡遭受的挫敗與羞辱,把開疆拓土的西部英雄神話幾乎砸個稀爛,且諷刺地流落到意大利,被沙治奧里昂尼(Sergio LEONE)的《獨行俠》系列以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飾演的「Man With No Name」,一個眼中只有銅幣而沒有道德的反英雄,借屍還魂。

一向與建制勢不兩立的畢京柏不是要復興西部片,而是更想為它獻上一闋輓歌。他把篇幅聚焦在一群依靠洗劫銀行為生、注定要被新興資本(集團)主義淘汰的末路流寇,抒發他對舊時代英雄那份重承諾、赴湯蹈火的互信精神的痛惜與緬懷。片中的暴力,與其說是如當年某些保守論者所言,是對血腥的崇拜與弘揚,倒不如說是畢京柏對唯利是圖、蔑視個人尊嚴、毫無守則的新權力階級的怒吼與反撲,箇中充滿着悲劇的宿命意識。當軀體的痛楚與剎那的死亡被延長時,同時展現出來的是優美與恐懼。這,可不就是詩嗎?這孤注一擲的發揮,給畢京柏贏了。影片叫好叫座,教他吐氣揚眉,卻也再度開啟了一段他與荷里活那群跋扈驕橫的製片家的崢嶸歲月。往後的1/4世紀裡(直到他逝世的1984年),他其實就是荷里活的一名流寇,獨力在進行着一場又一場的鬥爭,為自己的信念與聲名、為心中的西部家園而戰。(舒琪)

 

獎項:

- 2012 英國《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影史百大佳片第84位 
- 2008 美國電影學會(AFI)十大西部片第6位
- 1970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設網上映後談,粵語主講
映後談講者:舒琪、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