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讀電影未必做電影

文/陳可兒 攝影/楊晴

 

 

報章:Face

日期:2015-12-2

 

談及夢想,不只一班8、90後,就連一班網絡紅人,都說想做電影。各大專院校紛紛開辦電影課程,連坊間一些不知 名機構也來分一杯羮。門檻雖是低了,但眼見香港電影業不斷萎縮,一班電影系學生又如何突圍而出,爭取投身電 影業的入場券?致力協助年青人開拓電影夢想的短片比賽鮮浪潮,今年已踏入第十屆,為期14天的國際短片展將會 放映約70齣影片,當中更不乏各大專院校參賽學生。今期《FACE》便訪問了參賽的電影系學生,以他們的角度細說 讀電影的苦與樂。

 

發展新媒體

電影及編導高級文憑是浸會大學近年新開的課程,而銜接的Top-up degree也是修讀新媒體相關知識,啟發黃家富這 類年青人的思維和發展空間。「當初揀讀電影係因為覺得呢科好玩」,經過3年電影高級文憑課程後,家富仍覺拍攝 有趣,但不會只局限於電影,「電影可能做好耐都冇人知你係邊個,做得媒體唔多唔少都有虛榮心,拍網片門檻低 啲,容易俾人識。」 

 

雖然家富主修編劇,但今次的故事並非出自其手筆,而是另一位女編劇同學的故事。同學想透過故事警惕觀眾要珍 惜眼前人,但經家富處理,他則認為「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推動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這個訊息更為合適。雖只是 第一次擔任導演,但見微知著,可見其對作品的認真和投入。

 

轉行做記者

貌似黃之鋒的Dicky張浩賢對社會滿腔憤慨,不諱言希望從事新聞工作,「我本身好有使命感,好想做記者,讀呢一 科係覺得media都係一種方式去將我對社會嘅睇法散布出去。」眼看現今大眾看新聞的方法已經不同,讓Dicky認為 是好時機回歸初衷。「我自己好鍾意睇《蘋果動新聞》,有啲廣告亦好好咁宣揚香港精神。香港人就係咁勁,咁叻 變通,喺既定嘅框架發揮創意,咁先係成功嘅製作人!」Dicky的參賽作品亦是啟發自雨傘運動,為了回應社會 ,Dicky跟同學開展了這個故事創作,以奇幻方式帶出一個悲哀世界,讓觀眾反思我們社會的未來。

 

堅持電影夢

由浸會大學電影副學士升讀至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士的Ray陳淦熙,一直堅持自己的電影夢,即使深知電影路難行 ,可能會做很多年也徒勞無功時,Ray則認為「我分得好清楚,我知道自己係鍾意電影,即使長期只係做副導或場記 ,我都想堅持做電影,唔係網絡電影或微電影,而係真正喺戲院放映嘅電影,反正我都冇嘢好輸,最緊要堅持。」 但Ray都不否定將來為了糊口會接拍短片。 Ray的故事談及身份模糊的問題,雖然並沒有道出任何政治想法,但隱約可感受到他生於這個大時代下的困局,最終 他想表達的也只是簡單的「出走」。編劇本身想藉此故事談談政治,但故事落到Ray手中時,因為Ray本身的家庭也有着相似經歷,比政治感受更深,於是處理上更人性化。

 

杜Sir有say

身為鮮浪潮創辨人的杜琪峯,覺得這十年來的參賽作品,不論技術還是創意均愈趨成熟,可是他就略嫌題材狹窄:「可以睇闊啲,唔好大遊行就去晒大遊行,愛情故事就去晒愛情故事,其實喺香港呢個咁狹窄嘅城市入面,每日都發生好多事,好多事都值得描寫。」幸好,過程中有很多資深電影人一對一指導,例如邱禮濤、張婉婷、羅啟銳等。杜sir亦失望學生不積極發問:「我都唔明有咁好機會都唔去問多啲,我成日話討論係最唔使錢。」有志從事電影的學生們不妨改改作品題材及學習態度吧!

 

焦點影片推介

新一代電影學生的前瞻性思想,使他們的作品破舊立新。宏觀今年其他參賽學生的作品,亦見題材瘋狂,故事也踩 貼道德界線,記者精選了三套作品,希望讀者喜歡。

 

  • 《盲點》

家富的作品《盲點》,講述一個家庭中母親的逝去,使父親和兒子的關係日漸疏離。父親以為兒子只顧玩球、玩狗 ,而兒子則誤以為父親不盡責任,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如何在背後默默關懷自己。直到父子陰陽相隔,才真正體會至親的關愛。

 

首擔大旗絕不膽怯

今次有幸邀得資深演員李國麟作父親一角,但第一次擔任導演的家富並冇因而膽怯,反而事前功夫準備更足,「記 得有場父子爭執戲,我用了反拍嘅方法,李國麟覺得唔啱電影語言,但經我解釋,話呢種方法係用以突出父子間唔 對嘴嘅效果,佢就buy我,嗰刻成就感好大!」

 

  • 《籠中鳥》

Dicky的《籠中鳥》內假設了一個笑容被禁止的世界,監察員會逮捕懷有笑容及令人發笑的人。少年P928正因為逗樂 一個女孩而陷入險地,即使面對嚴刑,P928始終拒絕忘記那些美好的回憶。 愛演員認真大感愧疚 Dicky今次起用的群眾演員眾多,作為導演要協調好拍攝上的人際關係。

 

「記得有場監獄戲,要二十幾個演員赤腳喺 烈日下操兵,仲要好齊,但因為每次都唔夠齊,所以要NG。結果見到佢哋隻腳損晒,我都覺得唔好意思,幸好大家 都為件事好,好諒解。」

 

  • 《若男》

《若男》這個故事背景設於圍村,一名蓄短髮的女孩若男每日都要穿着男裝,但這種性別上的扭曲卻非她所願。她 的校服裙,從來只能偷偷的洗、偷偷的着。父親終日不在家,而母親又經常歇斯底里,使若男的生活比一般同齡女 孩艱難。當連她的好友亦要離開時,這個壓抑的女孩最終可否成功逃走?

 

學以不致用 實踐中學習

Ray坦言讀書很多時只著重理論,在是次拍攝中,他用上大量長鏡頭,然而讀書時根本沒有教過長鏡頭的拍 攝方法。「其實最重要係睇個戲,個戲係主導成件事,鏡頭只係幫觀眾去睇,雖然喺學校冇學過點處理長鏡 頭,但過程中我同一班團隊都好努力去傾、去夾,最終都做到心入面個效果。」

 

  • 《藝術定義》

導演徐溢進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學生,他透過這個作品,將藝術與性重新定義。故事講述一中學教師在家受丈夫百般凌辱,回到校園時,她卻找來一個學生作為她的發洩對象。老師一方面讓學生享受自己的肉體,另一方面又將他無情玩弄。扭曲的情慾關係令學生漸走偏鋒,驅使他做出一件驚世的藝術作品。

 

  • 《陳太人頭失竊案》

導演呂美鳳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士學生,此片充滿各種視覺刺激元素,古惑仔、毒品交易、殺人、勒索等,再加上搞笑方式,充分滿足觀眾欲望。故事講述敗事有餘的阿仁為了籌錢買白粉,在母親慫恿下,對鄰家靚太的名貴手袋打主意。原本只是簡單的盜竊計劃,在阿仁得手後,一單荒謬的人頭爭奪案正式開始。

 

  • 《兒女》

導演陳小娟現就讀於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碩士,導演將性與宗教來一場抗衡以表露人性。故事講述相愛多年的阿偉與阿娜,在求婚後偷嘗禁果,接着的情況就像打開潘多拉盒子一樣,種種醜陋與惡夢陸續向娜襲來。懷孕變成詛咒,理想情人原來是個卑鄙的偽君子,可憐的娜怎樣才能得到救贖?